工作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13:30-17:00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风筝协会 > 通知公告 > 赛事培训 >

    一、概况
    (一)比赛
第七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风筝赛4月30日—5月3日在贵阳市举行,17个国家和地区132名境外风筝运动员和国内20支队参加了比赛。国际比赛,马来西亚队获最大风筝奖,最长风筝奖为中国香港国际风筝队。最佳放飞、造型、工艺、制作奖分别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队获得。国内比赛团体总分前8名为广东阳江、南京建邺、湖北社体中心、贵阳章薇、中国邮电、中国煤矿和上海奉贤队。
    (二)活动安排
    比赛适逢“五一”长假,白云区政府充分利用七天长假,将风筝引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文章做足,除第七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风筝赛外,组委会还安排了以下活动:
    1.白云经贸洽谈及商品交易会;
    2.泰国民俗风情表演;
    3.“百丽怀”青年志愿者形象大使评选;
    4.白云区“放飞理想”风筝设计制作放飞大赛;
    5.“森林之旅”休闲旅游活动;
    6.白云美食节;
    7.精品陶瓷展销会;
    8.第二届贵州白云花鸟根雕奇石交易会;
    9.风筝理论研讨会;
    10.国际友谊林植树活动。
    二、社会效益显著
    历时七天的风筝会已经落下帷幕,奖牌已各归其主。贵阳市副市长唐光族、白云区委书记秦如培和区长马长青先后多次向中国风协提出白云风筝会明年继续办。
    (一)白云风筝已成为名牌
    白云风筝始于1992年,前七届是地方性活动,99年中国风筝协会首次介入,主办全国风筝邀请赛,当时有5个省市赴会。2000年第七届全国风筝比赛在白云举办,42支队参赛,创历届全国比赛之最,2001年4月15日,第七届中国国际风筝会暨第十一届全国风筝比赛在白云举行。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名外国朋友来华参赛,开创了建国50年贵州省举办一次性体育比赛外宾来华人数之最。次日,贵州日报头版以“四海宾朋汇白云  五洲纸鸢竞翱翔”发了专题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体育报、中央电视台均发了专门报道。小小“白云”,一个只有18万人口的区级单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贵阳到全国,并传至欧、亚、美及大洋洲。今年,中国风协和白云区人民政府对举办白云风筝节更是目的明确,全力以赴打造中国西部的风筝品牌,真正做到北有潍坊,南有白云,把白云风筝节推向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132位境外风筝爱好者来华参赛。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均做报道,香港大公报还发了图文并茂的专版新闻,使白云真正走向了世界。
    (二)演好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四年来,白云风筝节从地方性活动迈进了国际间大舞台,一年一个台阶,对白云的经济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波。2000年,第七届全国风筝会期间签约10亿。2001年的风筝会的主题是“办好风筝会,建设新白云”,明确提出打响白云品牌,扩大白云知名度。4月16日贵阳晚报以国际风筝会招商引资结大瓜,白云歉得盆满钵满为题,披露风筝会经贸洽谈签约144项,总合同金额达27亿元。2002年5月14日,香港大公报以“白云与世纪同飞”的通栏标题用一个版面报道白云风筝节,文内指出风筝节投资贸易洽谈会签约资金达14亿元,涉及医药、食品、新材料、化工、房地产等28个项目。
    (三)风筝会促进了地方城市建设
    1999年,全国风筝活动初次入驻白云,白云尚是一个半工半农的郊区县城,最好的饭店是贵铝招待所。2000年为迎接第十届全国风筝赛斥巨资修建了三星级的金阳宾馆,结束了外来宾客不住白云的尴尬历史。2001年又增修了豪华型的二期工程,为解决进入白云的通道投资千万扩修了6车道的迎宾大道。2002年再斥资3000万修了白云路和云峰大道,又投入5000万旧城改造,新建绿地10万平方米,使得白云区的城市率达到70%。
    (四)风筝会锻炼造就了一批干部
    作为贵阳的市辖6区之一,得益于风筝会的锻炼,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人才显露头角。几年来,白云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干部。2000年,前任区委书记申晓庆(正处)提为安顺市委组织部长(副厅),区长秦如培提为区委书记,副书记杨彦峰升为熄烽县县长,副区长马长青升为区长。时隔两年,区委书记秦如培又升为贵阳市委常委兼秘书长,区内黄云芬等一批30多岁的干部走向局级领导岗位。风筝会为造就、培养、考察干部提供了大舞台。
    (五)会展经济与五一长假相结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白云区领导通过摸索,深刻体会到依托会展经济促进地方的经济、贸易、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风筝,成为白云区的一种形象和标志。1999年,白云区委、政府在连续举办了七届地方性风筝赛事后,确立了创“白云风筝名牌的理想”,借第十一、十二届全国风筝比赛和第六、七届中国国际风筝会,开创我国第一个县级区承办国际性风筝会的先河。2000年区领导主动将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的会展、休闲、旅游、娱乐结合在一起,让白云人民又过了一个节。2001年风筝会适逢五一长假,节日中由于风筝会安排的活动项目多,群众休闲、娱乐多了出处,反应强烈,特别是我国著名歌星刘欢、俄罗斯红军歌舞团及模特队的演出,为五一长假增色不少,白云风筝节已引起国内外宾客的广泛关注。2002年白云风筝节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会展经济,500多家厂商参加的经贸会展,三天活动成交400万。5月3日白云报头版头条以“盛会适逢黄金周,白云景点好受宠”报道5月2日游客爆满,旅游收入突破10万。开幕式上著名歌星那英、孙楠、韩红的精彩演出让数万观众大饱眼福。
    (六)风筝会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基本建设
    体育比赛的场地建设尤为重要。由于风筝的特殊性,对场地的要求较高,多数省市没有理想的放飞场(全国只有潍坊、上海、阳江有较完善的场地)。白云的比赛放在体育场内,因四周有高大建筑比赛多受影响。为满足比赛需要,2002年白云区委特拨200万元租赁70亩的农田10年,修建了标准的放飞场。为保证开幕式的演出,投资1000万给体育场修了两层看台,容纳观众近二万人,内有数十间房间,大大改善了白云的场地条件和区体育局的办公条件。
    (七)风筝会为白云人民赢得了荣誉
    1.白云风筝会,让国内外人士对白云刮目相看,已成为响誉中外的知名品牌。为表彰白云区为发展我国风筝事业所做的特殊贡献,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和中国风筝协会正式发文命名白云区为“中国西部风筝放飞之乡”。
    2.由于白云风筝的对外影响增大,今年旅居法国的华人经贸协会、华人进出口商会、旅法华侨联谊会和法国欧亚集团除发贺电外还特派会长胡绍麻先生专程到会祝贺。
    三、贵阳市和白云区领导坚决要求再办明年风筝会
    今年风筝节的精彩圆满举行,让白云人民乃至贵阳市民深深感到“白云风筝节”已成为一个无底价的无形资产,是一块响誉中外、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广大人民群众已把白云风筝节当成自己的节日,期待着他的到来。政府领导也意识到创一块品牌不易,保一块品牌更不容易,为使这一块蛋糕做好、做大,市区两级领导异口同声坚决要求明年续办风筝会。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社体中心和中国风协响应中央开发西部、支援西部的号召做了一些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事是有成效的,也赢得了地方政府的赞誉。为感谢中国风协近几年在白云的工作,白云区政府特聘王宝生同志为荣誉市民和体育顾问。
    四、风筝活动的发展思路
    (一)与地方政府合作是风筝活动的主渠道
    从潍坊国际风筝会到中国国际风筝会,从全国风筝邀请赛到全国风筝比赛,加上北京、大连、开封、南通、武汉、上海、广东阳江、吉林梅河口等地的风筝活动无处不显露着地方政府的强劲支持,而潍坊和白云的比赛又为各地的风筝比赛起到了模式作用,大家追求场面热烈和规模,其目的是宣传效应。基于此,每次风筝活动耗资皆巨大,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对此,中国风协并不完全同意,多次与地方同志协商,以期减少对风筝会的投入,降低竞赛成本,但收效甚微。风筝作为载体,兼有体育、文化、艺术、旅游、经贸等多项功能,地方政府巨额资金的投入其切入点是要风筝为地方建设服务,而协会更多的考虑是体育竞赛,不希望给地方增加更多的经费负担,双方终难达成共识,多数情况协会尊重地方政府的意见。
(二)积极拓宽企业出资、体委办赛的方式
此类方式往往因人而现,即某地体委有一位风筝活动的热心人,以其为主,联系方方面面,把风筝比赛更加体育化,以减少活动的经费投入,减少承办单位的压力,增加他们的承办热情。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办赛路,应给予鼓励和提倡。
(三)改革是风筝竞赛生存的必然之路
风筝活动目前是国家不投入,而活动要开展,其事业(或协会)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多年来,风筝活动面临过多种不符合规则要求的场地和气象条件,为了生存只能面对或接受此类挑战,在不影响大局的前提下,修改规则并做通各参赛队的工作,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已司空见惯。改革,已成为风筝竞赛生存的必然之路。不改革,风筝活动难以生存,不管你愿不愿意,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谁也绕不过去。
五、问题
    (一)邀请外国队来华参赛的成功率低。
    (二)国内队参赛因贵阳偏西,路程远,经费偏大。
    (三)赛后,白云风筝队未进入团体前8名,地方有些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