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13:30-17:00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风筝协会 > 新闻资讯 >

  时值初春,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多年来,天津市北辰区北运河畔总有那么一群人,每天从下午2点钟开始,时而两两为伴,时而三五成群,抬头仰望天空,手中线轴根据风筝的走势有序的松放,享受着放风筝带来的乐趣。

  这群人从小爱风筝,人人放风筝,经过近2年的相处,他们有了创建属于自己风筝俱乐部的想法,在2012年2月18日成功组建了北辰区首支风筝俱乐部——北运河风筝俱乐部。该风筝俱乐部现有20名会员,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有85岁高龄,最年轻的31岁。随着俱乐部影响力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都参与到其中。

  53岁的王钢是该俱乐部的负责人,他从小就对风筝情有独钟,至今家中藏有各类风筝30个。喜欢戏风筝的他,和风筝打了10年的交道,如今已经年近六旬,依然有一份割舍不掉的情怀,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准时来到北运河畔与新老伙伴们一起放风筝、聊天。天好时他更会一个人骑上自行车,到去运河边更开阔的地方放特技等高技术难度的风筝。

  因风筝结缘 组建俱乐部

  一提到建立风筝俱乐部的初衷,王钢就很激动:“我和我的老伙伴们在一起大约已经两年了,我们在运河边因风筝相识,因风筝相交,因对风筝的喜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两年里,我们发现目前全市来说放风筝的人不少,但都是零零散散的,你一群我一伙的松散式模式,这样很不利于个人技艺的提升和对风筝文化的交流,因此我们就有了成立俱乐部的想法,当我向几位前辈说出想法时,竟和他们的想法不谋而合。由于我们经常在北运河畔开展活动,因此就将俱乐部的名称确定为天津市北运河风筝俱乐部。有了前辈们的支持,有了俱乐部的名称,我大刀阔斧的干了起来,不出几天我们的俱乐部就发展到10人。”俱乐部定位于非营利性队伍,主要目的在于弘扬风筝精神,领略运河风情。古人常说:“迎天顺气,拉线凝神,随风送病,有病皆去。”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增强彼此间的交流沟通,弘扬风筝文化。”

  风筝千年流传

  风筝起源于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中国风筝问世后,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放风筝有六大好处:有益于视力、能治神经衰弱、可以降血压、治颈椎病、消内热积聚、健脑益智。就拿我的颈椎病来说,放风筝时人要眼望天空,头向后仰,这样做可以使颈部的肌肉得到放松,有利于保持颈椎的生理弧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也可以增强骨质代谢,加强颈椎、脊柱的代谢功能,促进颈椎病的康复。”王钢介绍。

  北运河风筝俱乐部现状

  自俱乐部成立以来,在原有基础上吸引发展了20名会员,目前成员平均年龄为53岁。风筝种类涉及传统风筝、运动风筝、特技风筝等,人均拥有1套以上上述种类风筝。目前,会员的风筝装备在全市是一流的,风筝种类也是数一数二的,最大的风筝长达23米,全市仅有3只,而该俱乐部成员就有两只,充分证明了队员们对风筝的热爱。俱乐部成员现在基本已经掌握了单线传统风筝和复线特技风筝的操作技巧,今后的主要目标放在了研究学习四线风筝和自己制作风筝上。王钢表示:“我们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多多参与天津市和国家的比赛,切磋技艺,展现我们的风采。”

  王钢说,俱乐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场地和资金。现在俱乐部主要的活动场地在北运河两岸,但随着俱乐部人员的增多,场地已成为俱乐部发展的瓶颈。俱乐部后,资金主要靠会员们捐助,但随着人员的增多开销增长,资金尚有缺口。“我们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使俱乐部能更好的发展。”(天津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