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13:30-17:00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风筝协会 > 新闻资讯 >

  7月20日傍晚,在沙隆达广场健身的市民比较多。在该广场的南侧,两位老人正在放飞着一种外形酷似老鹰的风筝。

  记者看到,这两只外形酷似老鹰的风筝离地面约有20米,在天空中有节奏地飞翔,飞行速度比常见的风筝要快。记者了解到,这两位老人一位姓夏,一位姓王,他们放飞的风筝叫作盘鹰。

  在两位老人休息的空隙,记者拿起他们放飞的盘鹰,不重,两翼可拆卸,头部似老鹰,触摸后有凸凹不平之感。

  盘鹰的骨架由细小的竹篾扎建定型,交叉处多用细小的丝线固定,黏糊竹篾骨架上的纸张名为杜邦纸。这只盘鹰的翅膀上,盖有制作者孙宏成的印章。

  夏先生放飞盘鹰已4年。“盘鹰两翅最长可安插2米以上的两翼,最短只有50厘米。”他说,盘鹰的制作方法与普通风筝不一样。普通风筝是采用“三点一线”的方法制作而成,只能在有风的宽阔地带放飞。盘鹰放飞时,无需借助风力,仅凭操控者手中牵引的单线就可操控盘鹰的飞行姿势。

  夏先生告诉记者,盘鹰是从磨鹰演变而来的。相传在三国时期,关羽镇守荆州时,大力发展农业,粮食丰收,为防止鸟儿夺食,关羽要求能工巧匠将纸鸢扎成外形酷似老鹰模样的风筝,驱赶夺食的鸟儿。

  此后,人们对磨鹰进行改进,制作出了盘鹰。在操作者正确的操作下,盘鹰可随意调转翻飞。一般人要学练三四个月,才能初步掌握放飞的技巧。

  另外,放飞盘鹰,无需借助风力,在室内也可放飞,全凭操作者的手感。若放飞盘鹰的技艺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使盘鹰做出许多高难度动作。

  荆州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欧海燕介绍,磨鹰源于荆州,有据可查。据史书记载,唐宋时期,湖广一带“村庄儿女竞鸢嬉”。这说明,那时制作和放飞磨鹰已成为一种民俗活动。清代《荆州府志·风俗》记载:“荆人制作风鸢之戏,是日(清明节)尤甚。”

  现状 荆州盘鹰爱好者不足20人

  7月21日,记者再次来到沙隆达广场,巧遇盘鹰爱好者孙宏成、周中秋,他们正在切磋放飞盘鹰的技艺。

  周中秋是武汉人,曾获全国盘鹰大赛第二名。当日,他与其他“鹰友”驱车来到荆州,只为与荆州“鹰友”孙宏成切磋放飞与制作盘鹰的技艺。“在国内,盘鹰爱好者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以北京人居多。”周中秋称,在武汉,会放飞盘鹰的人由起初20人增至1000人。在国内,已有鹰友创建了“中华盘鹰之家”网站。

  孙宏成是荆州人。当日,孙宏成试飞了他亲手制作的一只两翼长约1米的盘鹰。他说,眼下,荆州的盘鹰爱好者不足20人,会制作盘鹰的人也不多。

  孙宏成说,盘鹰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必须掌握绘画、竹工、钳工等技艺,还需了解空气动力学等知识,制作一只盘鹰耗时至少一周,其售价在200元以上。

  放飞盘鹰也是一门技术活,如果没有耐心则不易学会。盘鹰适合在空旷的场地放飞,目前,城区只有沙隆达广场、金凤广场、奥体中心适合放飞盘鹰。

  荆州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欧海燕介绍,盘鹰发源于荆州,却在荆州难以盛行,除经费投入不足外,宣传推广不够也是其中一个原因。据了解,荆州市磨鹰风筝制作技艺已于今年5月成功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温家祥、熊建国、孙宏成被确定为磨鹰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其中温家祥年已85岁,熊建国、孙宏成两人则是他的徒弟。

  期望 让盘鹰飞起来

  7月21日,武汉的鹰友周中秋手持微型摄像机,把荆州等地鹰友放飞盘鹰的情景拍摄下来,他称,准备将这段画面上传至中华盘鹰之家网站进行展示。

  记者登录中华盘鹰之家网站发现,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盘鹰爱好者,该网站的会员近1.6万人,网站论坛十分火爆。

  针对发展盘鹰文化的意义,欧海燕说,荆州盘鹰的制作工艺已经十分精湛,成品已远销山东等地。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将在盘鹰保护及传承上加大投入,力争将其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欧海燕介绍,北京市风筝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为盘鹰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也让盘鹰成为当地民间文化之一。今年6月,山西晋中市榆次老城举办了首届全国盘鹰风筝赛。“当前,打造荆州风筝文化,首先要宣传推广。”欧海燕说,荆州市拟定于明年5月举办风筝节,让国内人士进一步了解荆州盘鹰及盘鹰的前身磨鹰。荆州市也将借鉴其他地方的经验,引导和支持荆州市风筝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风筝组织的作用。

  荆州磨鹰传承人之一孙宏成称,荆州的鹰友基本上是由他带出来的,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市民加入盘鹰爱好者的队伍,更希望有朝一日,作为盘鹰发源地的荆州,也能让盘鹰成为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切不可让他人抢先申遗。(江汉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