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间:【上午】8:30-12:00  【下午】13:30-17:00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风筝协会 > 新闻资讯 >

  韩福龄老人说,他扎的“望天鱼”风筝既能拆卸还能折叠。

  潍坊新闻网3月22日讯 近日,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向历届“风筝明星”发出了征集优秀作品的邀请函。一直以扎制传统龙头蜈蚣风筝而闻名的韩福龄老人,今年特别扎制了两只名为“望天鱼”的软翅风筝准备参赛,该风筝可以拆卸折叠,便于携带。3月21日,记者慕名来到韩福龄老人家中,对他扎制的风筝先睹为快。

  新扎的风筝能拆折

  当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了奎文区潍柴宿舍区韩福龄老人的家。一进门,就像进入了风筝的世界,墙壁四周、门框上方摆挂的全与风筝有关:五颜六色的风筝,各式各样的奖牌,在国内外放飞时的照片……

  记者注意到,沙发上方挂的是一只崭新的金鱼风筝。这是一只软翅风筝,色彩鲜艳,造型逼真。鱼头顶部的一对眼睛不时泛着金光,更是增添了几分灵气。“这是我扎的准备今年参赛的风筝,它是一只组合风筝,可以拆卸,折叠起来体积很小,便于携带。”韩福龄老人边演示边介绍。

  韩福龄说,他爱好养金鱼,养了有十多年,曾养过望天鱼、水泡鱼、龙睛鱼等,这次做的就是“望天鱼”。“望天鱼最漂亮的地方在于它的眼睛,我在风筝眼睛上贴了金片,非常好看。”韩福龄拨动着风筝的眼睛说。

  “因为老伴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绝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照顾老伴身上,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干。这只风筝从选竹子,一直到画图纸、劈条、刮条、煨弯、扎架子、糊、绘画共用了一周时间。”韩福龄如是说。

  谈话间,韩福龄从房内取出一只半成品金鱼风筝、调色盘和毛笔。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做的第二只望天鱼风筝,骨架已扎好,鱼肚子鼓面的轮廓线也已画好,昨晚刚刚开始上色。韩福龄老人边画着边对记者介绍说,“等这只做好后,两只一起试放,完全没问题!今年参赛,就用它们了!”老人自信地说。

  七岁放飞首只自制风筝

  “童年时我就喜欢上了扎制风筝。7岁那年,放飞了自己扎制的第一只风筝——八卦风筝,从此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韩福龄说。

  后来,韩福龄有幸认识了著名的风筝艺人胡景珠。空闲时他经常看胡老扎制风筝。15岁那年,在胡老的指点下,他扎成了直径15厘米、长36节的蜈蚣风筝并放飞成功。此后,胡老便把风筝扎制的技艺传授给了他。

  韩福龄老人告诉记者,他曾多次代表国家、代表潍坊到各地参赛,尤其自1984年我市开始举办国际风筝会以来,他一届没拉下。

  1982年,国家轻工业部在天津举行“中国首届风筝放飞比赛”,韩福龄成为潍坊参赛代表选手中的一员,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获得了全国龙式风筝一等奖。当时的各大报纸竞相报道,称之为“韩公好龙”。次年,韩福龄又与时任市风筝协会理事长的孙立荣老先生一道,应邀去新加坡作风筝放飞表演,所携的百米巨龙,在异国引起轰动,获得金奖。1983年,韩福龄老人代表中国参加新加坡国际风筝大赛,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获得最高奖,也是我市首次获得的大奖,现如今在博物馆里摆放着。1984年,潍坊市开始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他又是帮忙联系国内外风筝爱好者参赛,又是指导参赛选手扎制。他亲自扎制、放飞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100多米,还获得了一等奖,被誉为是“最美、最长、最精致的风筝”……为了提高潍坊的风筝扎制水平,1998年,韩福龄受市风筝办公室的委托,为风筝技校的学生讲课;在电视台做节目,为观众讲解风筝基础知识,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新人。

  如今,韩福龄老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潍坊市风筝明星”、“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对传统风筝情有独钟

  比起一些创新品种的风筝,对于韩福龄来说,他深爱的是传统的扎制风筝。“这多年来,我做的龙头风筝、仙鹤童子、雷震子等,都是潍坊的传统风筝。包括鹰,虽然什么做法都有,可是我做的鹰风筝线是拴在鹰嘴里,这种做法可是标准的潍坊传统做法。”韩福龄介绍说。

  “我77周岁了,精力有些不支,但只要一扎起风筝来,便来了精神……”当谈及今后的打算时,韩福龄感慨道,他最大的愿望是尽快将两只半成品的传统风筝扎制完成,一只是自去年4月份开始扎的拥有50多个腰节、长10多米的龙头蜈蚣风筝,现在骨架已做好;另一只是名为仙鹤童子的风筝,两年前开始动工,如今也正在扎制中。(潍坊新闻网 韩健飞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