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巴西古丹国际风筝节参赛的山西选手刘桂芳和郭银生
这几天,省城两名年过六旬的风筝爱好者郭银生、刘桂芳,整天都高兴得合不拢嘴。2月21日,在刚刚结束的由马来西亚举办的“第16届巴西古丹国际风筝节”上,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他们,代表太原市老年体协风筝分会参赛,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成绩,是所有8支中国代表队中的最好成绩。昨日,本报记者聆听了他们的参赛故事与经历。
语言不通闹出不少尴尬
收到邀请函,是在今年1月份。“刚拿到时,我们都愣了,上面全是英文,还以为寄错了。”提起当时的情景,郭银生笑着说,最后还是请朋友翻译后,才弄明白怎么回事。食宿费由主办方负责,他们只需出4000元往返路费。
办好护照,两人分别拿着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高兴地前往马来西亚。然而,两人都没学过英语,也没翻译陪同,一路上就遇到不少麻烦。
“飞机上没有几个中国人,我们从广州到吉隆坡转机,一下飞机就傻眼了,到处是英文,找不到同机乘客又看不懂指路牌,就认得1、2、3、4阿拉伯数字。好不容易碰到一位懂中文的乘客,才把我们领到登机口。”刘桂英说,由于自己带着自制的蝴蝶串风筝,担心放在行李箱托运时被压坏,特意放在一个小箱子里随身携带。转机安检时,工作人员询问她带的是什么,他们听不懂对方说什么,比划了半天才搞明白。
赛完回国时,吉隆坡机场工作人员告诉他们,不需要中途转运行李,直接到广州取即可。就这么一句话,两人只听懂“广州”两字,着急地你看我,我看你,往取行李处跑了几趟,差点误了机。最后还是好心华侨帮他们解了围。
出门一周始终心弦紧绷
从广州到目的地马来西亚的巴西古丹,一路上连乘机带候机,再转乘大巴,共用了十几个小时,两人早已疲惫不堪。再加上当地三十几度的高温,刘桂英有些不适应,起了一身痱子。
住着当地的四星级宾馆,每天吃着自助的鸡腿、羊排、烤鱼等,他们都还比较适应。可那里不准喝酒、抽烟,让一向离不开烟酒的郭银生,憋得够呛。
参加这次邀请赛的队员,除了来自北京、潍坊等地的8支中国队伍,其他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国的风筝爱好者,共近百个国家300余名选手。各自说着各自国家的语言,大家交流起来,就和打哑谜一样,谁也听不懂谁说话。尽管如此,大家还都乐此不疲,一有时间就拿出自己的风筝,坐在一块儿聊天。
“因为多数参赛者年龄都和我们差不多,除了本国语言,很少有会其它语言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对方比划,来猜对方的意思。”刘桂英说,这次出国共走了8天,因为语言不通,她每天都是心弦紧绷,生怕说错话做错事,闹出不应该的笑话。
风筝起飞惊艳比赛现场
这次国际风筝节,比赛时间为2月16日至2月21日,要求参赛的风筝都必须是选手们自己做的。
“我们带去的4件作品,有长龙风筝、蝴蝶串风筝、大红灯笼风筝和滚地轮。”刘桂芳说,比赛当天,整个赛场的空中就像风筝的海洋。但所有风筝中,最抢眼的就是刘桂芳、郭银生带去的长龙风筝。两人一个拽龙头一个扶龙尾,在几名志愿者的帮助下,这个60米长的龙形串风筝刚一抛起,尾部立刻甩向空中,顿时呈现出一条笔直的长龙。在场的所有选手和评委,都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也正是因此,这件长龙风筝赢得了二等奖。这一奖项,在所有参赛的中国代表队中是最高的。
此次比赛让刘桂芳、郭银生认识了不少新的朋友。离开时互换礼物留念,他们将带去的300米长的蝴蝶形串风筝分成四份,分别送给了马来西亚、越南和日本等国的筝友,大家纷纷竖着大拇指,夸赞风筝的精美。
结束了一周的赛程,2月23日,捧得荣誉归来的他们并没有停歇。两人又接到通知,他们将代表太原市老年体协风筝分会,在今年4月去潍坊参加第28届国际风筝邀请赛。到时候,他们将带着千米长的蝌蚪形串风筝去参赛。 (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