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全国风筝规则裁判法修订工作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对风筝运动的竞赛规则进行了充分研讨,就如何修订风筝运动竞赛裁判法,代表们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中国风筝协会在此次会议期间还介绍了协会换届筹备情况,并研究了风筝协会其他相关工作。
规则决定办赛模式
为什么规则很重要?规则决定办赛模式,规则决定办赛趋向,有什么样的规则就有什么样的办赛模式。与会专家和社体工作的主管领导纷纷对此发表了看法。
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国际风筝联合会副主席胡建国说,所有项目、所有运动,项目规程和规则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家养成了遵守规则法制观念,风筝是在逐渐发展和规范,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项目规格。一些竞技体育项目,比如足球规则基本是四年修改一次,必须经过代表大会通过。因为规程是为规则服务的,裁判法是裁判执行规则的内部法律规定。
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副主任、中国风筝协会副主席、国际风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公冶民说,规则决定办赛的模式。风筝发展了20年,如何进一步通过办赛挖掘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就需要对规则思考和创新修订。因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办赛模式直接影响了风筝规则的制定。有些地方提出了“标准”风筝的概念,现在有些比赛还带着规定的风筝,这些都给大家修改规则提供一定思路。要全面总结以前工作,就传统文化性与竞技性,比较优势与劣势,分析不同办赛模式。办赛模式的不同影响,对规则修改提出了重要导向。风筝规则自身的标准化和现代化面临着很多任务,大家集思广益,就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规则在实战中完善
中国风筝协会代秘书长苏洁表示,就规则和裁判法研讨,集思广益但不是漫无边际,因为规则决定着项目的发展方向。
胡建国说,规则一定要修订好。一是目前风筝运动从国际上来说,中国传统风筝扎、糊、绘、放,目前占的比例还不是太多。潍坊等地是把风筝制作工艺放在重要位置,竞技风筝是把绩效和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传统风筝和竞技风筝(打斗风筝),这个词也要斟酌一下。传统风筝与竞技风筝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目前来看,观赏风筝构成了中国风筝的产业。北京奥运会之后,风筝形成热潮,参与性很强。其文化属性、运动属性、产业属性,都有教育意义。今年又是建国60周年,引导大家把全民健身与品牌赛事结合起来。
目前在规则基础上完善裁判法,裁判内部各个岗位责任界定要清楚,哪一级裁判有资格培训下一级裁判,都要紧紧围绕规则。因为比赛性质不一样,参赛人群不一样,效果不一样。比赛的规则从间接的层面就决定了项目的发展方向。
风筝国家级裁判陈永雄表示,历届全国比赛的裁判法,对于项目的整体发展都具有导向作用。目前正在使用的规则就是2002年在北京诞生的。6年来我们的老裁判没有完全按照这本规则执行,因为风筝变化太快。每次比赛,都在比赛中间做研讨,每场比赛都有一些补充规定,充分考虑到了可操作性。同时尽可能做到国内和国际的接轨,使规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规则的规格化、国际化发展。
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韦晓康教授表示认同,他说规则要尽量在结构方面有调整,国际的和民族的都是不能丢的。目前大家说的国际上的(水面、冰面、单人多支、车辆滑行、冰橇滑行)的风筝在国外都已经开花,在国内还是星星之火。这就涉及关于传统项目的分值。工艺、起飞,这几个项目分值尽可能不要拉大,不要偏重某一点。要考虑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我们的运动型风筝不比国外差,运动型风筝发展很快,对于提高我们运动水平有了保证。
修订要体现公正性
胡建国说,规则要体现这样几个问题:民族的、世界的并不矛盾,一定要体现国际化,体现专业化,这两项是非常重要的。规则修改首先要体现公正性、规范性与导向性。
公冶民说,国外的重点和奥运会传统比赛模式相同,这也给了我们机遇和挑战,裁判队伍、爱好者队伍,民间工艺队伍,都需要进行规则创新和改写修订,使风筝比赛更具备体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