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一个举办了25年国际风筝会并因此而声名鹊起的城市;品牌风筝在随着城市文明在世界推延的同时,也已经成为中国节庆文化的成功范例。潍坊的风筝还需要飞得更高吗?非逆水行舟之时,如何挖掘统筹文化资源,做大风筝品牌,于城市,于项目,都有着因为“前瞻而谋”所带来的文化感动与文化力量。11月24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国际风联共同主办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风筝产业工作研讨会”在潍坊举行,大家云集,纵横捭阖,文化创意与战略品牌的探讨和碰撞助力风筝更加高高飞起。本报将分三期从“定位拓品牌延伸”、“创意避文化虚无”,“机制促实践效益”三个层面进行报道。
风筝是潍坊举全市之力打造的文化品牌。潍坊市委宣传部部长刘明柯总结说,风筝会开了25届,25年的投入打造了潍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名片。节会也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带来了非常好的效应。
品牌如何延伸?目前迫在眉睫的定位成为关键。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潍坊把风筝、年画、民俗和以风筝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结合起来,市场、企业、产业作为紧密联系的三个环节,通过改制、改革,进行联合与再分离,进行产业升级来引导培育市场。
民俗向高科技发展
新华社《国情报告》副总编刘东昌表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就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风筝作为传统手工艺民俗的产品,还能不能向高科技开发,在现有产品多样化基础上,向高科技含量发展,要研发新产品,还要与现代人欣赏品位相匹配。潍坊独特的文化体育休闲产业,已经打造出了国际品牌。目前关键要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换,产品优势向市场优势转换,市场优势向品牌优势转移,这要做很大努力。把潍坊风筝的品牌最终做大、做强,最终是要做标准和品牌。而品牌的打造关键靠媒体,要策划一系列活动,提高品牌的深度影响力。这包括举办国际风筝设计大赛;国际风筝大师评比;潍坊国际风筝动漫论坛,针对不同人群细分,进行策划宣传,可持续打造风筝会品牌。可以说目前潍坊风筝会到了创新的关键时刻,必须让风筝文化成为行为艺术的终端,品牌延伸度才得到好的开发,形成学、产、研一条龙,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
风筝与大众健身相结合
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国际风联副主席胡建国的发言几次被掌声打断。作为风筝项目的主管者,其实实在在的对项目发展规律的把握给了潍坊风筝更大的信心和更合理的信念。他指出,必须对风筝品牌进行定位分析。要深刻地剖析民族民间体育的演变与国际化进程。北京奥运会28个项目均取决于其他国家的民族民间项目。应该说,民族体育向国际体育发展取决于该民族的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国家民族实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与文化软实力是有一定关系。风筝品牌与中国主要的优秀项目相结合,包括科普、休闲、贸易、展销、培训,以突出风筝中的文化氛围,将其有效纳入文化氛围大框架中。
胡建国同时表示,要把风筝运动切实和大众健身结合起来,正在建设中的潍坊国际风筝产业园要科学定位,立足潍坊,面向世界,满足广大风筝爱好者的需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利用国际风筝联合会组织的平台,通过制定规则、制定标准,重视窗口建设,建立销售、普及、推广的渠道,将其上升到国家行为,把民族、民间体育,通过国家的力量向世界推广。
推动品牌长效化
中宣部原副部长龚心寒先生在发言中说,20多年来,潍坊国际风筝会,让潍坊发展了风筝产业,极大促进潍坊经济和旅游业发展。通过国际风筝会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可以说是参与了潍坊的商机,创造了双赢参会模式,应该说参与的各方都有了盈利。
但他同时指出,潍坊的风筝品牌不会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也就是风筝搭台阶段,要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工作方法。潍坊必须要走出去,快速健康发展风筝产业,就要把国际风筝会带到国外去,还要把潍坊风筝商标挂好,并且还包括要和有影响媒体加强合作,要在设计上下工夫,设计不仅是营销策略。要紧密跟踪国际上风筝产业发展,抓紧建设好风筝产业园区。风筝产业园区应该营销为主,推动风筝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同时建立风筝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风筝文化产业研究会,在长远发展中推动品牌的长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