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放学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充满了生活情趣。清朝高鼎《村居》诗中的“纸鸢”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风筝。
提升城市魅力
风筝,南方称鹞、北方称鸢,自古与正月的花灯齐名,到了近代才统称为风筝。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是说墨子研究试制了三年,终于用木板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了风筝这项老少偕宜的体育运动,还将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融入其中。可以说,风筝是一项承载着文化与艺术的社会体育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风筝发源地的中国,风筝更是成为了一个城市乃至整个文明古国对外的一张名片,与文化和旅游共同协调发展。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的潍坊市每年4月20日至25日都会举行潍坊国际风筝节,成为国际风筝界的盛会。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连续举办22届,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风筝不仅成为潍坊的一项支柱性产业,更是成为潍坊的一个标志性旅游亮点。除了潍坊,还有开封、阳江、南通、连云港、大连、上海,近年来在中国风筝协会的组织下,都纷纷举办各种大型的风筝赛事,不仅提高了风筝制作和放飞方面的技巧,也提升了城市自身的魅力。
吸引百姓参与
中国风筝协会秘书长杨曾秦女士表示,在各地举办大型的风筝比赛,目的有两点:一是希望通过各地的风筝比赛,吸引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放风筝这项有益身心的体育运动中来,扩大参与人群。二是因为虽然风筝在民间已经是一项非常普及和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但是对于风筝比赛方面的知识,大多数人还是知之甚少。“放风筝很多人都喜欢,但是说到比赛,很多人就会说,风筝还能比赛?怎么比?我们希望通过在各地举办比赛,让更多的人了解风筝比赛的规则和方法。”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在阳江,第一次举办比赛的时候还对规则摸不着头脑的人们,经过一次实战后,第二年比赛开始的前夕就很正规地准备、筹划、训练了。
虽然风筝在我国的群众基础深厚,历史悠久,但是商业化与市场化能力差,青少年参与人群少等问题,也逐渐在现代风筝的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来。一方面,传统的风筝艺人制作一支风筝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出于爱护的心理,不舍得频繁地放飞参赛;而另一方面,现代能够制作风筝的工匠师越来越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筝比赛的参与人数。“考虑到这些问题,中国风筝协会正在大力推广规定风筝和运动风筝的比赛。”杨曾秦秘书长如是说。
推广运动风筝
规定风筝不需要参赛者自己制作风筝,而只需要参赛者携带的风筝符合大赛规定的规格、类型和尺寸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更多不会制作,但又对风筝运动情有独钟的人就可以参与到比赛中来了。运动风筝又叫双线风筝、复线风筝或者腕力风筝、特技风筝,它是伞翼飞机和传统单线风筝二者结合的产物,以玻璃钢或碳钢棒为骨架,使用降落伞材质的布料缝制而成,能在空中做出各种各样的特技动作。运动风筝的飞行速度最高可达150公里/小时,让人有驾驭风的感受,尤其是在急剧爬升和俯冲时,会发出飞机引擎般的声音,更加刺激。杨曾秦表示,目前在厦门、深圳等地,已经出现了多支由年轻人组织的运动风筝队。运动风筝的推广,将会更加有利于青年人喜爱上风筝这项加入了新鲜元素的古老运动。 本报实习记者 卢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