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财富故事会,财富新观念。我是主持人王凯。您看到了,我手中拿的是只风筝,这叫沙燕,是北京的老字号哈氏风筝的代表作品。说起这哈氏风筝那可是名声在外,有160年历史。哈氏风筝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最贵的一只风筝卖到了3000美金。可是2003年春天开始,哈氏风筝突然就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如今连哈氏风筝这酿造了160年的好酒都没有市场了,该怎么办呢?
解说:
2003年,传统的哈氏风筝竟然卖不动了,从原来的每年外销6000只滑落到了零销售。这可让哈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哈亦琦非常苦恼。
哈亦琦:
卖了20几年以后,这些东西我们认为市场上开始退化老化,品种选择的余地特别少。
妻子:
突然间一下市场就没有了,他很着急,整天回家皱着眉头,比较沉闷,不太爱说话。
哈亦琦:
因为我的积蓄全部扔在公司里了,经这个风浪之后,你禁不起马上就要转行,真正转行了做别的,给人家打工去,或者饭馆给人家跑堂去,或者是做些其他的工作,我确实都想过,但是就有一种责任感,我们的责任还要去把他传承下去,这个大问题我们要考虑,我要转行那肯定很多传承的问题就要放到一边了,我确实挺苦恼的。
解说:
不管哈亦琦心里有多么着急,也改变不了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实。这一天,哈亦琦正闷在家里做风筝,突然有人登门拜访。
哈亦琦:
他带着他夫人还有他的孩子就到我们家去了,他说我特别喜欢风筝。
解说:
有人喜欢自己的风筝,哈亦琦当然高兴,更更让他喜出望外的是,来人还要订购他的风筝。
哈亦琦:
他说这东西好啊,他说能不能给做点,我作为礼品送给国外一些部长,或者航空组织。
这样我们的风筝是国际航空史的始祖,我想把它直接介绍给国外是非常好的,又是文化又是科学。
解说:
上门订购风筝的不是别人,正是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这次杨元元订了80个风筝,但他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
哈亦琦:
直接搁框里,很明确。他说一个是这个东西大小呢携带比较方便,再有一个他拿到家以后,挂起来非常珍贵。
解说:
风筝要当礼品,能挂起来欣赏,也就是让风筝不飞,这让哈亦琦一时难以接受。
哈亦琦:
我说这个我考虑一下,因为我没这么做过。
解说:
俗话说的好:行有行道、门有门规,这160年历史的哈氏风筝,也有自己严格、独特的扎制工艺。哈氏风筝一直专门做能飞的大风筝,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声誉。1915年,哈氏风筝第二代传人哈长英到美国参加比赛就已经获国际大奖。几十年的发展到哈亦琦的手上,哈氏风筝的样式和品种都有了极大丰富。
主持人:
您可别觉得这风筝就是个玩儿物,在国际航空史上,风筝被喻为飞机的远祖。风筝是中国人的发明,它曾经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起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编入《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美国华盛顿史密斯宇航博物馆里,至今都珍藏着中国风筝,说明上就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所以中国民航要选礼物,那风筝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杨局长看中了哈氏风筝,并且要把它们送给国外的贵宾。哈亦奇当然非常激动。但是,现在要求要打破哈氏风筝的传统做法。80个风筝对于当时的哈亦琦来说绝对是一张大订单,怎么办?风筝是飞的,不飞还是风筝吗?
解说:
作为第四代传人的哈亦琦一直就是一个喜欢创新的人。他从小想当画家,并不愿意学祖传的风筝手艺。有一次,朋友请他做两只小风筝,不得已,他硬着头皮请父亲教自己,结果一做就成功了。
哈亦琦:
我父亲说行,你理解了。
哈继琦:
我是心粗,他心细,非常细,所以说我父亲着重培养他了。
解说:
这样,原本不愿意学风筝的哈亦琦被父亲就选中了作为哈氏风筝的第四代传人。
哈亦琦:
当时我没感觉,后来过了十年二十年之后我才理解,当时我父亲确实在那个瞬间,把那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祖传那个优秀的技艺瞬间告诉我了,然后我从那开始就深深的爱上它了,一直走到今天。
解说:
爱上了风筝的哈亦琦,每天都为做出新式样的风筝而着魔。1983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国际风筝展上,这个当年不喜欢做风筝的哈氏后人,却为百年哈氏风筝再次赢得了荣誉。
哈亦琦:
大约有20多个国家参加,我呢就算是代表中国,就我一个中国人。
解说:
当时哈亦琦带了一些哈氏风筝到旧金山展出。风筝展最后有一个风筝放飞比赛,哈亦琦没有报名正式参加比赛,可是他在展会上放了一只风筝,没想到竟然得了奖。
哈亦琦:
当时我就有点愣,我说不可能,我也没有参加比赛。他说我们这是特别奖,就是说最高的奖。
解说:
哈亦琦第一次到美国参展就获得了特别奖,全家人都很高兴,尤其是父亲哈魁明兴奋的不得了,儿子和自己的父亲同在旧金山获得国际奖,一样让家传绝活扬威海外,为中国人争了光。
哈继琦:
从国外回来,我们家里头都非常高兴,我父亲说没想到,他还能得一特等奖//我母亲呢,她本来没有文化,光知道高兴,喜欢吃什么呀,我给你做点什么呀,因为我们家人都爱吃面条,所以就好好的给他做了一碗炸酱面,吃了给我弟弟美的什么似的。
主持人:
儿子获了奖,当父亲的很自豪。可是,父亲很快发现,从国外回来的哈亦琦却象变了一个人,整天忙忙叨叨的不照面,也不知道在忙些什么。这一天,哈魁明到儿子住的小屋里找他,不料没有见到哈亦琦,却看到了儿子的一个秘密。父亲到底发现了什么呢?
主持人:
哈亦琦从国外参展回来,就白天晚上的忙个不停,经常见不到人影。这一天,父亲哈魁明来找他,结果人没有找到,眼前的一幕让他顿时就火冒三丈。这哈魁明为什么突然就发火了呢?
解说:
在儿子哈亦琦的小屋,父亲哈魁明突然发现屋子里放着望远镜、飞机、红叶、帆船等30多个从没见过的风筝,有的风筝看上去还不成型。
哈亦琦:
父亲说说你做什么东西啊?我说是风筝啊。我就看火了,因为从来没跟我父亲犟过嘴的。说这风筝有哈氏风格的特点了吗?这一风筝全没了,你学了半天学什么呢,咱这个传统家传的东西还没学好了,你怎么搞这个了?非常不满意,就跟我火了。
哈继琦:
我父亲就非常不满意,因为什么,我父亲太传统,还是多少年,一百来年积攒下来这些老风筝样子。
哈亦琦:
不行,这东西不是传统的东西,你要这么发展下去,把咱们这个哈氏风筝全丢了,一百多年白忙活了。
主持人:
哈魁明怕儿子把一百多年的祖传手艺给弄丢了,可哈亦琦却有他自己的想法。这次的旧金山国际风筝展虽然获得了最高奖,哈亦琦却没有感到骄傲,各式各样的外国风筝让他大开眼界。中国的风筝讲究的是扎、糊、绘、放,属于民间工艺。外国风筝以放为主,体形大、动感强,用的是新材料。琢磨来琢磨去,哈亦琦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把国外的新品种、新材料和祖传工艺结合起来,试着做一些新型的风筝?
哈亦琦:
我就感觉一个它并不是像咱们的风筝做得非常具像,画很具体的东西,它是画很粗犷的东西,几个大色画的对比、衔接,放到天上非常有大的效果,就给我一个触动。
解说:
哈亦琦从小就喜欢西方油画,西方风筝的艺术特色深深吸引了他。他从旧金山买了一些国外的各式风筝带回北京,尝试着把西方的艺术元素和中国的传统工艺来一个交融结合,做新型风筝。
哈亦琦:
那我还是得做,因为我觉得跟我父亲从技艺方面,从思想方面肯定有代沟,是必然的。
解说:
哈亦琪先后做了四十多个新型的风筝,实验着放飞,有的成功了,也有许多次失败了。有一次哈亦琦做了个扇蝶风筝,在造形上和色彩上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可父亲却说这已经不象哈家的东西了。
哈继琦:
父亲就都不看他,就是死活不接受他这个。
哈亦琦:
他哪能一下体会到年轻人的想法,我想那不可能,但是终归他是我父亲,我还要尊重他。
主持人:
各位看看,这就是有着160年历史的哈氏风筝,是挺漂亮的。可是这么大的个儿,您要想拿着外出,找个地儿放飞可就不太方便了。您再看我拿着的这个,这么折叠一下,是不是带着就很方便呢?其实我手里的这个风筝,它也是哈氏风筝,这是哈亦琦跟西方风筝学习创新出来的新式样。这种式样的创新要说也是十几年前的事了,现在看并不新鲜。但是当时为了搞这个创新,哈亦琦跟父亲说过多次,就是说不通。
解说:
几次趁着父亲有点高兴劲,哈亦琦就凑上去做动员工作,希望把哈氏风筝也改成可折叠的式样。
哈继琦:
就是死活不接受他这个,怎么办呢,我弟弟自己就想办法,我用实际来说服您,我光拿嘴说不行,您接受不了,我偷偷做一个。
解说:
一天,趁父亲高兴的时候拿给他看。哈亦琦把偷偷的做的一个可折叠、拆装的风筝拿给父亲看。
哈继琦:
说您看我这个,您上哪去携带方便不方便,不管多大的,三尺、五尺、六尺咱们都能拆开,我父亲一看是那么回事啊,一个沙燕要是整体开三尺的你也带不走,如果拆开了,一尺多长的小方盒就可以了,往里一装夹着就走了。
我父亲明白了,这老传统他自己就得打破了。后来我父亲,通过他我弟弟这个多次的动员说服,我父亲也开始做这个拆开的,他尝出甜头来了。
解说:
1993年,哈魁明去世,哈亦琦在父亲的日记本里发现,父亲在1969年就写了风筝哈继承与发扬的思考。他明白了,创新也是父亲的愿望。父亲去世后,哈亦琦仍然在创新求变的路上寻求着突破,他制作的风筝增加了很多种类,有小到10厘米的掌中燕,也有长达百米的巨龙风筝,仅沙燕就有几十种。他的风筝不但拿到国外去放飞,有很多外国的风筝迷向他拜师求艺。
主持人:
中国发明风筝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习惯在正月十五、清明期间放风筝,表达自己放“吉祥”放“福气”的美好愿望。可是,现代城市越来越拥挤,人们难得有放风筝的休闲时间。风筝市场也一天天在萎缩,咱们前面说的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的订单,就象是雪中送碳,可是杨元元的特殊要求也让哈亦琦犹豫不决,他做了30多年的哈氏风筝讲究的是:飞得高、飞得稳、吃风力强、不打旋、不折跟头。这不飞的风筝是他从来没有做过,做还是不做呢?
主持人:
欢迎回来。80个精致的礼品风筝,对陷入困境的哈亦琦来说可是个大订单,也给祖传绝活带来新问题。原本放飞的风筝,这回要放在镜框里,当成艺术品供人欣赏。喜欢创新的哈亦琦能不能接受这新挑战,做出不飞的哈氏风筝呢?
哈亦琦:
他(杨元元)说我是送国外部长的,一定要精致,考虑做得最好的,他选了8种哈氏风筝的沙燕。
解说:
按照杨元元的要求,哈亦琦开始反复尝试。可风筝是有高度的,大小也不同,最难的是怎么把风筝固定在镜框里,还要让它有立体的美感。
哈亦琦:
然后它的形状比如说瘦燕跟肥燕不一样,怎么装饰?框子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它那个规格不一样,所以说你要全放在一个规格的镜框里是不舒服的。
解说:
经过多次修改,不同品种的风筝都找到合适规格的镜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由于镜框里的背景都是白色的,风筝放进去很不协调。
哈亦琦:
我们的沙燕有的地方是露白的,你放在背景白的地方以后,那个白就显不出来,整个造型就破坏了。这样马上变一个颜色,要变得颜色太鲜艳了,又破坏了风筝上面的色彩效果,这样就考虑一个中间色,使的米黄色,所有的颜色都衬托出来了。
解说:
哈亦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好了8个品种的80个风筝,而且它们还都具备飞的功能。
哈亦琦
你要说一个风筝不飞纯装饰品,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说我们要求还是飞的。它既能飞又可以装饰的,全能飞的,我全试飞过。
解说:
哈亦琦把这80个能飞的小风筝全部都镶好在镜框里,送到了民航总局。
哈亦琦:
他非常满意,而且在这个基础之上,他又让我做了几个大的,一个是放在加拿大国际航空组织,一个是送给泰国亚太地区的航空组织,比较大一点,大约我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做了两个。
主持人:
镜框里的风筝受到了好评,这给了哈亦琦启发,既然有人喜欢,就应该有市场。虽然这风筝不是用来放飞,但它并没有失去哈氏风筝的审美特点和工艺特征,而且,进行入镜的装饰后,成了文化味道十足的装饰,哈亦琦决定专注于做这种礼品风筝。
哈亦琦:
第一批我们大约做了有三个月时间,因为每一个都纯属于手工制作的骨架,手工绘画,然后再定镜框放在箱子里边,签上那个印章,签上我的字。
解说:
哈亦琦拿着自己的作品,送到工艺美术大楼,请人家帮助代销。可是一段时间后,他却把这些风筝都拿回来了。
主持人:
原来工艺美术大楼代销礼品风筝时把进货价压的很低,可是卖价却很高。就这样,被哈亦琦寄予厚望的礼品风筝,半年多也没有卖出去一个。难道民航总局的订单只是个特例?市场对礼品风筝并不认可吗?哈氏礼品风筝还是找不到销路怎么办?
哈亦琦:
拿回来,一个是积压,这个东西不行了,怎么办,我也在考虑,连镜框连产品都在积压,我们当时做了几百个,当时的几百个,它的销售额也是好几万元的货呢。
解说:
一大批礼品风筝撤出商场后,积压了半年时间。看着满仓库卖不出去的风筝,哈亦琦心急如焚。
哈亦琦:
我可以说我属于背水一战了,你没有退路,市场就是这样,你这个生产的东西只要市场不需要,马上就被淘汰。
解说:
哈亦琦分析礼品风筝市场受搓的原因,除了价格高以外,还有就是顾客可挑选的品种太少。
找到了病根,他在半年里开发出20多个品种的礼品风筝。
2005年春节前,全国文联召开会议,组织者想找一种有文化韵味的礼品,恰巧看到了哈亦琦新的礼品风筝。
于志海:哈亦琦的朋友
我们北京市文联举办大型的会议,我们就把哈先生的作品,就作为礼品送给了方方面面的人,通过这次活动也有参加会议的人,看到这个作品,也给我们打电话,说这个礼品非常好,我们要定,确实也是订了不少。
解说:
做了30来年传统风筝的哈亦琦,在市场上遭遇了困境。却通过礼品风筝这种新产品,又看到了市场的生机。
哈亦琦
有的人拿以前的风筝直接放上边飞去,他就觉得这个东西就不能贵,玩具嘛,但是这个东西成为艺术品出现了,他本身觉得这个值这么多钱,所以说从这个道理上来讲呢,我觉得这一块附加值高,我们就从这块要作为长期做下去。
主持人:
2006年春节前,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应邀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民间艺术展览,哈亦琦带了一部分放飞的大风筝和二三十个装入镜框的小礼品风筝前去展览。可是展会第一天的场面,就让他吃了一惊。
于志海:
结果这一天就把他带的所有的东西都没了,观众们拿到以后就特别的高兴。
哈亦琦:
从初一到初八,初九我们才回来,这八天当中没想到这么多人围着我们,而且不断来。
于志海:
他平常也是在说,他非常喜欢变化,这次他拿到这个放在镜框里的风筝,我第一眼看到之后,我觉得特别有时代感,/所以我通过这个事情,就感觉他这种新的尝试,符合了当前的市场,也符合了咱们现在一般民众的购买心理。
解说:
这镜框里的礼品风筝受到老百姓的喜爱,销售情况好起来,这大大增加了哈亦琦的信心。
哈亦琦:
我信心在哪呢,这些产品附加值高,所谓附加值什么观念呢,比如说以前我们做那大风筝,为什么慢慢不好卖了,就是好卖我都在犹豫卖不卖了。
解说:
小风筝是纸做的,加上个镜框,成本低,销售的却很好。而大风筝是用丝绸做的,做一只普通的风筝需要将近一米的丝绸,骨架和外包装,一只风筝只是原料就需要几十元钱。
哈亦琦:
这个纸价格就低多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在画的过程当中,它面积小,而且所谓的工程量小,只不过说考虑制作工人培训工人的时候要求细,不是所有人全能画的,他能画大风筝,但是画不了小风筝,画小风筝的人他画大风筝费工程、费时间,他画小的就缩短一些时间,这样成本相对是低的,可是它附加值可以上去。
解说:
传统的大风筝,成本高价格低,还不好卖,哈亦琦自然就不愿意干了。而装在镜框里的小风筝成本低、附加值高,却销量非常好。
哈亦琦:
风筝装在镜框里这个创意,实际上对于我,对于所谓哈氏风筝,甚至是中国风筝,这一块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就是作为它的传承发展。这是一个大突破,它突破在哪呢,风筝本身是一个玩具,民俗的东西,上升到艺术品的一个领域。
主持人:
哈氏风筝在160年的时空中,曾经飞翔得又高又远。现在哈氏风筝变成了镜框里不飞的艺术品,在市场竞争的大风里,完成了另一次不寻常的飞翔,风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只要有风,有压力,它就能凌空飞翔。好,今天的故事就到这,明天见。(中国经济网)